服务项目
SERVICE PROJECT
联系我们

 公司名称:北京易探商务调查私家侦探公司

电话/微信:18911188838
地址: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建外SOHO6栋
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 >
和弗洛伊德齐名的荣格,是婚内出轨渣男?
时间:2023-01-17 14:58 作者:admin 来源:未知 

 心理学知识普及以来,很多人将人生痛苦的原因,指向父母。不可否认的是,很多人的痛苦根源,确实和原生家庭有着很深的关系。但也有一些人,虽然年幼不幸,但却借助自己的力量,疗愈自我,犹如尘埃中开出的一朵希望之花。

 
就像著名精神病学家、分析心理学创始人卡尔·荣格说的:“我们生来就有答案。”
 
他本人,就是穷尽一生去追求生命答案的代言人。原生家庭的不幸,与弗洛伊德的相爱相杀,午夜梦回的梦魇等,没有击垮荣格,反而让他发展出荣格学说,去疗愈更多的人。
 
“对于普通人来说,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。”
 
最近读到了资深心理医生李孟潮的一本书《自愈与成长:荣格的生命故事》,将晦涩深奥的心理学表达,结合荣格成长经历,做了流畅而通俗的表达,让人可以一窥大师的自愈之路,十分精彩。
 
 
01
向外看的是梦中人,向内看的是清醒者。
 
——荣格
 
1907年3月3日,一个寒冷的星期天。33岁的荣格和弗洛伊德两人在维也纳见面了。这是两人在300多封通信后的首次“网友奔现”,两人均激动不已。
 
 
两人聊得酣畅淋漓,这场堪称马拉松式的长谈,一共持续了13个小时!荣格说,弗洛伊德是“我所认识的最杰出的人物”,无人可与之匹敌。
 
而对于弗洛伊德来说,荣格成为自己追随者的行为,为他的学说在世界范围内大放异彩,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。要知道,当时业界对于弗洛伊德的“性欲观”,大多持怀疑态度,认为他是“江湖派”而嗤之以鼻。
 
而当时的荣格,是主流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。和弗洛伊德相比,前者“相当于国内重点大学的科研青年才俊,遇到了沦落江湖的民间科学家。”
 
荣格曾这样描述人们对弗洛伊德的偏见:
 
“当时,弗洛伊德在学术界明显是一个不受欢迎的人,科学界的人若和他沾上关系,也是有损名声的。在学术会议上,人们只是在走廊上讨论他,在台上却闭口不谈。”
 
所以,荣格为弗洛伊德站台,为他和别人辩论,甚至撰写文章《弗洛伊德的癔症理论:对阿沙芬堡的回应》给弗洛伊德正名,受到了很多知名人士的警告。
 
但这丝毫没有影响两人的关系,在首次见面后,两人成为了坚不可摧的“战友”,虽然也有不同的观点,但都是在友好的氛围下进行。比荣格年长19岁的弗洛伊德,成为了前者“亦父亦兄”的角色。
 
 
为什么荣格会对弗洛伊德如此“忠诚”?这还要从荣格的童年说起。
 
02
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,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。
 
——荣格
 
荣格1875年7月26日出生于康斯坦茨湖畔的凯斯威尔(Kesswil)小镇。他的父亲叫保罗荣格,是名牧师,母亲叫艾米丽,却罹患精神疾病。
 
 
父母婚姻的不睦,对童年的荣格,造成了深远的影响。少年体弱,又是学渣,甚至曾被性骚扰。
 
“我总是信任男人,希望得到男人的爱,但是男人总是让我失望。”
 
“我不太喜欢女人,不希望跟女人有过多的来往,但是女人们总是用她们的爱和温暖来包容我。”
 
这也奠定了荣格前半生的人格底色:渴望亲密关系,但是又无法长久地维持一段亲密关系。
 
1903年,28岁的荣格与21岁的艾玛结婚,妻子的家庭殷实,两人在婚后着实有一段快乐时光。
 
但是随着时间推移,荣格和自己的几名女性来访者发生了婚外情。其中俄国犹太女孩萨宾娜,两人的不伦关系持续了8年(也有人说是12年)。
 
 
不仅如此,荣格和自己的病人,托尼·沃尔夫,也发展出了婚外情。托尼,也被称为是爱玛之外对荣格最具影响力的女人。因为她先是荣格的来访病人,后来成为荣格的助手和精神分析学家。
 
相对应的,荣格可能不是一个好丈夫,好父亲。但是他创设了“ 原型”(archetype)一词表示普遍的象征, 原型中重要的有: 阿尼玛(anima), 阿尼姆斯(animus )等。
 
现实中的一见钟情、梦中情人,通常是自己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,可以解释人们对异性的喜好标准和偏好。
 
多年以后,荣格回首往事,也许已经不需要寻找“阿尼玛”,来弥补自己的童年伤害了。因为他已经学会用分析梦、绘画曼陀罗、找寻原型等方式,来疗愈内心创伤。
 
 
03
生活中所有最大,最重要的问题,本质都是无解的。它们永远无法被解决,只能因为人长大,长出来以后而变得无关紧要。
 
——荣格
 
卡尔·荣格是弗洛伊德最得意的弟子,他们的友谊持续了大概6年。不夸张地说,弗洛伊德是把荣格当作继承自己精神分析帝国的“王储”来培养的。在弗洛伊德的推动下,荣格成了国际精神分析协会(IPA)的首任zhuxi。
 
这在外人看来,是无上荣耀。但是在荣格内心深处,却对繁重的行政职务充满了厌烦。更重要的是,他不想牺牲自己在思想上的独立性。
 
1909年,两人在一起去美国的途中,因为连续7周的互相释梦而产生嫌隙。
 
相比荣格对自己梦境的坦荡,弗洛伊德的遮掩,让他发现了“偶像”与自己的最大不同:
 
弗洛伊德喜欢造神,而自己只信奉真理为神。
 
1912年,37岁的荣格在撰写《力比多的变化与象征》一书时,不无悲哀的发现,自己观点和弗洛伊德观点大相径庭。
 
“道不同不相为谋”。从那一刻起,荣格就知道了,自己和弗洛伊德的友谊,要走向尽头。
 
荣格与弗洛伊德决裂后,他曾经一度陷入崩溃,甚至有了大部分精神分裂症的症状。
 
都说“医者难自医”,但是荣格用瑜伽疗法、游戏疗法,尤其是写作疗法,把自己从崩溃边缘拉了回来。
 
“他首先写了7大本给自己看的书,图文并茂,这7本书叫做《黑书》,然后他又从《黑书》中提取材料,写了一本非常漂亮的书,叫做《红书》。”
 
有意思的是,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相爱相杀,也印证了弗洛伊德的“弑父”理论。
 
只有打败比你强大的“父亲“,才是新生命真正走向成熟的开始。
 
就像荣格自己说,“每个人都有两次生命,第一次是活给别人看的,第二次是活给自己的”。
 
 
写在最后:
你的潜意识指引着你的人生,而你称其为命运。 ——荣格
 
荣格和弗洛伊德分道扬镳之后,创立了荣格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,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、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。
 
在《自愈与成长:荣格的生命故事》这本书里,作者李孟潮以编年体的形式,从童年、少年、青年、中年、老年五个不同人生阶段,探讨了荣格不同的人格原型。每个时段不同梦境,对于荣格的不同意义与影响,结合每个章节后的拓展阅读,让我们了解了荣格疗愈自我的独特故事,并从中汲取力量,照映自身。
 
为了便于理解,作者李孟潮还综合自己的心理学习得感悟,在讲解当中融合了东方文化意蕴的例子,读起来充满流畅自然。我相信你在自由阅读的过程当中,一定会在文字中找到引发共鸣的流光片影。
 
为了过得顺遂,好多人祈求上天,赐予好运。殊不知那些所谓的“命运”,其实你潜意识的投影。
 
有觉知的人,永远都可以从逆境中得到重生。
 
荣格的故事已经完结,而你,正在书写自己的故事。
 
如果你想改变自己的人生剧本,不妨也读一读这本书。如同本书中的荣格,成为自己的命运主宰。